淮河能源>>理论学习
【学国学】讲信修睦
  • 时间:2023-03-22 08:06:24
  • 来源:
  • 编辑:魏嘉佚
  • 【名句】讲信修睦

    【原典】“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释义】大致含义为:“修:建立;睦:和睦。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早成,“信”与“睦”的思想也源远流长,西周金文中二字即已出现。


    “信”,本义为开口许诺或以言语保证,后引申为言语真实。“信”在上古时代即为社会公认的为人、处世、治国的重要原则。从孔子开始,儒家就高度重视“信”,在他们看来,“信”是一种待人接物之道,“与国人交,止于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在一个人的道德系统中,居于最基础的、前提性的位置,并与其他道德理念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儒家所倡导的价值和道德体系。汉代之后,“信”更被归纳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睦”,《说文解字》解释为:“睦,目顺也。”本指目光平和、温顺,使人有亲近感。“睦”与“信”一样,也是一个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层次的普遍性行为准则。《礼记·礼运》将“睦”作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天下”)太平和谐的一大保障:“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能够管控分歧,化解矛盾。

    【解析】


    “信”与“睦”构成了一个整体,“信”是社会的基本原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和谐的保障,也是“睦”的基本前提;“睦”则是“信”的一大重要成果,展现了更为稳定、积极的社会关系,以及更为和谐、系统化的社会秩序。


    “讲信修睦”是中国传统治理文化的重要思想内核。在描绘中国人心目中的盛世景象时,《礼记》描述了治国理政的最高理想,是让全天下都能为人们的共同利益服务,选拔德行高尚的人,任用能力出众的人,人与人之间讲求诚信,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什么是理想社会”的初步概括,同时也是对“如何构建理想社会”这一人类之问的历史回答。


    “讲信修睦”成为中国人始终秉持的“天下大同”理想的社会基础,文明社会只要还在存续,这种追求和期望就不会消失。同时,“讲信修睦”也升华、内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激励、指引一代代中国人为了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解读】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号召。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实践总结,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科学、系统地激发,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植根中华大地的文化沃土的同时,也催化了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内生动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语境下,“讲信修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实践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


    具体对“讲信修睦”而言,需要我们找到其适应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多样文化的落脚点和能够发挥更强大、更实质影响的切入点,达到观念融通、制度保障、社会监督和实践贯彻的全方位古今圆融一体,将中华文明的优势持久延续而发扬,不断助力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思想理论发展、精神境界升华、文明程度提高,为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国家与社会夯实基础。


    “讲信修睦”从历史与辩证两个角度阐述了如何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尊重客观事实、顺从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实现走在客观规律前面,让客观规律为现实工作服务。涵育“讲信”的精神文明,丰富“修睦”的物质文明;用对自然环境的“讲信”,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修睦”。


    “讲信修睦”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高度的文化契合性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内涵与理论意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文化牢牢扎根新时代建设事业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沃土。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