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深入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
山乡“新农人”的乡村振兴梦
  • 时间:2021-10-18 14:39:53
  • 来源:安徽日报
  • 编辑:田庆伟
  • 金秋时节,行走在滁州市南谯区西部几个山区乡镇,随处可见滁菊盛开、瓜果飘香的丰收美景。近年来,一批“新农人”返乡创业,这几个山区乡镇的土地顿时成了“香饽饽”,不仅发展起一个个特色产业,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返乡建起“黄金果园”

      10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南谯区大柳镇曲亭村的金果梨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800亩梨树。一个个“黄金梨”挂满枝头,中间还有红枫、紫薇等各类苗木。梨园主人王忠正忙着招呼游客采摘,并指挥员工收获、包装,发货到各地。

      “今年这一片黄金梨签了250万公斤电商订单,品牌打出去了,销路不愁。 ”王忠告诉记者。

      2012年,32岁的王忠返乡创业,注册了大柳镇绚枫生态园林家庭农场,牵头成立了良农金梨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一起搞起了黄金梨种植,并套种滁菊、西瓜、玉米、红薯等作物。开荒栽树、挑水施肥,王忠终于迎来田间果香四溢,荒田变成了沃土。截至目前,他一共流转土地3000多亩,吸纳当地村民70人在果园就业,带动附近300多户村民增收。

      前几年,当地部分农民家中种植的大量花生和油菜籽滞销,王忠主动联系收购,并将油菜籽榨油分装,花生部分重新包装,部分榨成花生油分装,在良农金梨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展销中心出售,解决了当地农产品滞销难题。

      “我正着手搞农产品深加工,做成梨汁膏产品,提高附加值,并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同时代售生态大米、香菇、滁菊、葛根等当地特色农产品,为家乡发展多作贡献。 ”王忠说。

      父女携手振兴滁菊

      在位于大柳镇的安徽盛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200平方米的农产品烘干仓储厂房已完成设备安装、调试,等待即将开始的滁菊鲜花入库烘干。

      “过去采取的硫磺熏干、微波杀青等方式容易造成营养元素流失、颜色不正、残留超标等问题,烘干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保证滁菊品质不降。”公司负责人刘铭璇告诉记者。烘干仓储厂房是公司与曲亭村的“村企联建”项目,总投资近300万元,该项目能有效提高大柳镇及周边地区滁菊生产、加工、仓储和销售能力,每年增加曲亭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带动群众就业近40人。

      1996年出生的刘铭璇是土生土长的大柳镇人,父亲刘国斌是一名扎根基层多年的农技推广员。 2019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后,刘铭璇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回乡创业。滁菊是滁州地方特色农产品,但多年来种植规模和效益一直难有大的突破。父亲懂栽培、有经验,女儿懂科技、有市场,父女俩于是成立公司,通过土地流转、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等方式,当年种了150多亩滁菊,与省内科研院校、农业科技公司合作,指导农户根据自然条件调整种植方式,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滁菊含硒量,并改进农产品加工工艺、加强包装宣传,开发的富硒大米、富硒滁菊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此外,通过与邮储集团、京东滁州特色产品馆和南京浦口区粮食销售企业等单位签订合同,并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实现“产加销”全产业链农业发展模式,带动1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5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

      今年,刘铭璇又流转土地600多亩种植滁菊,并带动周边30多户种植滁菊1000多亩,预计每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

      “我打算按照高标准打造滁州地区最大的滁菊生产基地,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滁菊精油、滁菊蒸汽眼罩等高附加值的新型功能产品,做强做大滁菊一二三产业。 ”刘铭璇说。

      村企联建带富一方

      在南谯区章广镇元松村精品水果园的葡萄园,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从叶缝间垂下,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

      “今年是个好年景,阳光充足,葡萄大丰收,预计今年50亩葡萄产量12万余斤。日本晴王、澳洲蓝宝石、浪漫红颜这几个新品种,在长三角城市卖得特别火。 ”元松村党总支书记张开峰高兴地对记者说,村企联建,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带动周边100多人就地就业,月均工资3000元左右。

      元松村地处江淮分水岭偏远山区,村集体曾负债100万元。 2018年,章广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出了一片“沃野”。此时,在外创业的元松村村民张明正有意愿回乡投资,带动家乡发展和群众致富。村企一拍即合。 2019年,滁州煜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筛选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新西兰猕猴桃、法国西梅等新品种,在元松村打造现代农业 (精品水果)产业园。目前,公司已流转土地1100亩,总投资1.05亿元,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村企共同建设的50亩葡萄园3年来已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0多万元。

      “以前我在家种水稻,一年忙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到种植园干活,一年能挣三四万元,家里也脱贫了。 ”村民张方年说。

      元松村还在产业园周边修缮水泥路,保证管护房、电力架设,镇村干部主动帮助抗旱保苗,同时成立村企联合党支部,派两名工作人员长驻企业办公,收集需求,为企业解难题。有了支柱产业,村里结合宅基地改革,将农户闲置宅基地复垦后流转给企业扩大规模,村民则集中住进安置区的一栋栋小洋房。

      “退出宅基地不仅有1万元补偿,老房子还换成了新房子,感觉一下子从乡下人变成了城里人,不少城里人想买或者租我们的房子,咱农村现在 ‘吃香’喽! ”村民春正怀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