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企业动态
【特别策划】在传承中跑好历史接力赛
  • 时间:2024-04-03 08:05:32
  • 来源:
  • 编辑:卫馨
  • 在清明节来临之际,记者追忆原大通矿总工程师张作湘的奋斗故事,看如今集团公司青年人才怎样在实践中传承榜样力量,接续奋斗——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在企业12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无私奉献、奋力拼搏的先烈模范。他们面对工作认真细致,对待学习一丝不苟,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原大通矿总工程师张作湘便是其中之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先辈们敬业、专注、奉献精神的影响下,如今在集团公司上下,优秀青年人才辈出。他们爱岗敬业、担当实干、敢于较真、勇往直前,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己任,不断书写淮河能源人新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采煤法走出了国门


    在淮河能源展厅先锋模范人物展牌上,张作湘的照片排在中间位置。点击进入,他的生平故事缓缓跃入屏上。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由张作湘发明的“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先后在全国20多家煤矿推广,每年可为国家增产创造的财富高达五千多万元。1981年,经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批准,张作湘的发明项目“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


    这条消息被记载在1981年5月20日的《淮南矿工报》上,“这在当时可算是个大新闻。”集团公司老矿处大通工作站离退休组组长纪亮告诉记者,在上世纪50年代,矿区在开采急倾斜煤层时劳动强度大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1956年开始,淮南煤矿开始推广国外的刚性掩护支架采煤法,这种采煤法,巷道掘进量大,效率低,特别是支架折断严重,溜煤眼处还经常发生事故。这一切让张作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所学改革落后的采煤工艺,为同事们创造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


    1959年,从北京矿业学院煤矿开采专业学成归来的张作湘再次回到煤矿一线。为了弄清刚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特点,他深入现场,观察工作面的采煤情况,反复进行计算、研究,在刚性支架的基础上发明了柔性掩护支架,改变了刚性掩护支架受压不均易折断的弊端。


    支护结构的改进,并没有让张作湘满足。在一次工作中,张作湘发现柔性掩护支架有很大的可弯曲性,能将工作面放成伪倾斜状态,减缓煤层倾斜角度。纪亮告诉记者,这个发现令张作湘激动不已,在确定支架的伪倾斜角度与水平面夹角时,他拟定了7个方案,画了30多张草图,为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找出最佳的倾斜角度,张作湘连续三个月下井验证、修改方案,困了,用凉水冲冲脑袋;饿了,啃几口冷馍。功夫不负有心人,1966年8月,“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首次在大通矿试验并取得成功。


    很快,“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凭借其产量高、效率快、用料少、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优势在淮南各矿推广开来,1974年,在煤炭部召开的急倾斜采煤方法座谈会上,肯定了该采煤法是改革我国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的一个重大创举。1982年,世界第十一届采矿大会在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张作湘前往参会,并在会上宣读了关于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的学术论文。


    他在实践中传承榜样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张作湘的故事被记入了集团公司党性教育馆,他发明的采煤方法被写入了大学教材,为无数学子指明了方向。邓秘便是其中之一。


    邓秘是煤业公司张集矿生产技术二科的副科长,大学期间他在书本上接触到了张作湘的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了解了淮南煤矿的独特构造,可能那时他也没有想到,未来他会与淮南煤矿紧密相连。2013年,大学毕业的邓秘入职煤业公司张集矿。


    在这里,邓秘看到了“新世纪样板矿井”该有的样子。“淮南的煤质好,但是开采难度也不小。”看着优质资源难以释放,邓秘逐渐明白了张作湘竭力创新采煤法时的心态。在这样的感叹下,邓秘与同事们不断优化开采方法。2023年,他参与创新的复合顶板、极软A组煤仰采断层超前治理技术,将煤层注水固帮工艺与复合顶板超前治理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固帮-控顶技术体系,为工作面托复合顶板回采帮顶可控提供技术保障。榜样的力量,也在新的实践中获得了更好地延续。


    “在新技术的加持下,1712A工作面采高能够由平均3.8m提高至平均4.3m,预计能够多回收精煤资源21.8万吨。”邓秘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升钻孔施工的精确度,更好把握超前注浆的精准程度,他与同事建立了详细台账,细致分析各个注水孔的注水量、水压情况,并通过挂牌管理、专人专管等方式对各个注水点实时关注。在全队上下共同努力下,工作面钻孔长度由普通钻机施工100-120m范围提高至500-550m范围,给超前加固工作争取时间和空间。


    这是淮南矿区首次将定向钻进技术应用至超前顶板治理工程,为淮南矿区丰富顶板治理模式确保安全生产提供了实践经验。然而每一项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大家夜以继日的付出,在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邓秘与同事们一个月连续下井,只为获得现场一手数据,为下一步突破提供最可靠的数据支持。


    采访时邓秘认真地告诉记者:“以前觉得像张作湘这样的前辈们担当实干、艰苦奋斗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但到自己真的面对一线难题时,才发现这就是我们淮河能源人身上的责任,我们是在延续前辈们的品质,也是在续写当下的故事。”


    他以专注续写新的篇章


    平安开诚公司的聂云辉与邓秘有相同的感受。


    2014年,26岁的聂云辉通过招聘考试来到了平安开诚公司担任质检专员,刚入职不久,他就迎来了第一个挑战——朱集东皮带机变频器修理。没有图纸、没有维修经验,聂云辉一连在井下待了三天。


    “那个时候平安开诚公司刚刚成立,业务量少,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不管咋说也得抓住呀!”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聂云辉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那段时间,除了睡觉,聂云辉把自己在实验室关了39天,一点点地摸索,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厂家都说修不好的东西,咱们自己单位修好了。”当皮带机重新运转起来后,矿上对聂云辉竖起了大拇指,也为公司此后的市场开拓找到了突破口。


    如今十年过去了,当初在井下认真钻研的小伙子也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他参与研究的课题也从井下设备维修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设备研发。但一直不变的是他工作起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聂云辉告诉记者,在软件开发中,一个小的bug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这就需要我们在编写代码时,不仅要注重功能性,更要关注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软件的质量,为矿井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


    因为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聂云辉甚至在家里建起了“实验室”。这间特殊的实验室在聂云辉家的书房里,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专业理论书籍、实验数据、设计手册,还有一张实验桌,上面电子元器件焊台、电阻、电感等元器件一应俱全。“夜深人静的时候比较容易有灵感迸发,家里有了器材,有了想法就能马上实践。”这是聂云辉建家庭“实验室”的初衷。


    如今,聂云辉与他的工作室共承担了安徽省关键领域补短板和关键共性技术揭榜挂帅攻关课题研究2项,编制国家标准1项。还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32项,软件著作权4项,安徽省科技成果登记19项,并有1项技术成果通过省级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他身上,我们再次看到了如张作湘一般的钻研精神。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践行,是最有力的传承。张作湘虽已远去,但是他敬业、专注的工作精神已经与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在这个四月春光正好之时,让我们在追思怀古的同时,领悟先辈精神,以饱满的动力,为建设新时代现代新型能源集团贡献力量。(王雪琳)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