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新闻动态
【瞭望台】职工书屋“点亮”精神家园
  • 时间:2023-10-31 08:04:10
  • 来源:
  • 编辑:于晨晨
  • “小陈,下班了你咋还不回去?”“咱们的职工书屋刚揭牌,里面新进了不少专业书籍,我过来借两本回去学习学习……”淮沪煤电公司丁集矿监控工区职工陈顺顺抱着刚从职工书屋借出来的新书笑呵呵地说。


    为了践行家文化理念,加强学习力建设,着力培育学习文化、营造书香国企的浓厚氛围,今年3月份,集团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职工书屋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建设一批职工书屋示范点。在此背景下,丁集矿坚持以“学习力+思考力=能力”为指引,以职工书屋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建立了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班队长、操作技能学习等覆盖全矿职工的“九位一体”学习体系,营造了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


    硬件提升,让职工书屋“香”起来


    走进丁集矿职工书屋,室内宽敞明亮、整洁安静。一眼望去,原木色的书架错落有致,各类书籍分类摆放井然有序,阅读区域的桌椅整齐排列,绿色的盆栽点缀其中,营造出安静温馨的阅读氛围。


    看着眼前类型丰富的书籍,丁集矿党群工作部部长孙明杰十分感慨地说:“以前我们矿的职工书屋面积小,图书也少,还经常搬迁。为了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我们从2022年年底开始征集职工建议,并结合智慧矿山发展需求,制定了职工书屋建设初步方案。今年年初,丁集矿被集团公司列为首批职工书屋示范点后,我们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建设要求细化方案,正式启动职工书屋重建工作。”


    重建后的丁集矿职工书屋占地200多平方米,馆藏图书达15000余册,内容涵盖了红色经典、文学名著、专业书籍、心理健康等多个种类。书屋内还划分了馆藏区、借阅区、电子阅览区和休闲阅读区等多个区域,并配备了沙发、茶几、咖啡机等设施,为矿区职工营造了一个兼具艺术气息和人文特色的书香空间,成为职工们茶余饭后的学习“打卡地”。


    方靖鑫是丁集矿人力资源部(人事部)专员,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翻阅手边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她告诉记者:“在职工书屋看书很有氛围感,所以我一有空就会和朋友来这里坐坐,不仅是学习,也是通过看书减少了自己刷手机的时间。”方靖鑫告诉记者。


    智慧阅读,让全员学习“动”起来


    在丁集矿的职工宿舍,读书角的两台自助图书借阅机十分引人注意。午休时分,丁集矿综采一队采煤二班副班长吴浦江来到这里,走过一排排书架,选出自己中意的书籍并放到借阅机的感应区上。很快,书目信息在机器屏幕上显示出来,吴浦江将自己的职工卡放到机器上扫描,用手指轻点屏幕,完成了图书的借阅流程。


    为了打造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的阅读氛围,丁集矿在全面建好职工书屋的同时,还在宿舍、食堂、办公楼等多个区域设置了读书角,并通过自助图书借阅等信息化设备,保证职工可以24小时随时有书可读、读书有地可去。吴浦江告诉记者:“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充电’的过程,现在宿舍就有读书角,在‘家门口’就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这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氧吧’和‘精神家园’。”


    拿出手机,对着职工书屋电子屏的二维码一扫,悦耳的读书声立刻传来,这是今年50岁的丁集矿运输区井下电车司机毛新礼休息时最大的爱好,“年纪大了,看书读报时间长了,眼睛容易酸痛,有了这个‘云上图书馆’着实方便,坐着、躺着都能听历史、学知识……”


    毛新礼提到的“云上图书馆”是丁集矿接入安徽出版集团电子书资源打造的“书香丁集”电子阅读平台,目前共收集了电子书4000余册,有声书200多个小时,可以满足职工多层次、全方面的阅读需求,让每一位读书爱好者,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籍。


    培训优化,让学习氛围“浓”起来


    为了进一步发挥好职工书屋的学习载体作用,丁集矿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办了青年夜校、班队长培训班等课程,并坚持党员领导带头学、深入所在支部“讲”学“领”学等形式,激发广大职工的学习积极性。依托职工书屋开展的演讲比赛、技能培训、文艺创作、分享交流等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也极大增强了职工书屋的吸引力,营造出全员学习的良好氛围。


    截至今年9月份,丁集矿已开办29期青年夜校,培训人次超过2000余人。陈顺顺便是其中之一,通风专业毕业的他通过自学,先后在集团公司职工技能竞赛中获得“安全仪器监测工”、“网络通讯工”等多个工种的比武状元。谈到自己获奖的原因,他谦虚地说:“这一切,都是单位浓厚学习氛围的引导与激励的结果。”


    职工书屋建设是集团公司建设学习型组织和践行“家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为青年职工打造学习交流基地的有力探索。在谈到未来职工书屋的建设方向时,丁集矿党委书记李明告诉记者:“图书是职工书屋建设的核心,下一步我们在持续充实藏书库的同时,要加强基层图书角与集中学习室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将制度落实到位,让各项硬件设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真正将其打造成为职工的精神文化家园,为建设新时代现代新型能源集团赋能。”(王雪琳)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