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媒体聚焦
中国煤炭报:奔跑在创新路上永不止步
  • 时间:2022-06-14 14:49:21
  • 来源:中国煤炭报
  • 编辑:魏强
  • 在淮河能源张集矿,刚从井下上来、一脸煤灰的张海骄简单洗洗后,立刻回到办公室,抓紧时间把当天在井下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记录下来。当日事当日毕,尽快解决井下现场难题,入矿工作至今,张海骄一直用这种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一笔笔写下自己的精彩履历。


    日前,张海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牛刀小试,强烈感受到创新的力量


    2011年,硕士毕业的张海骄一来到张集矿,便参与了当时矿井的重点工程——二水平项目井筒建设。


    作为一名新人,虽是岩土工程专业毕业,但他对矿建工艺和技术的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其中,井筒冻结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先进的技术,也是项目建设难点所在。冻少了,井筒会漏水,甚至可能导致淹井;冻狠了,又挖不动,施工效率上不去。如何做到精准冻结和预测是一个难题。


    挑战面前,张海骄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激发了极大的斗志,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有不想解决问题的人”。为此,张海骄从冻结理论学起,学懂弄通井筒冻结热能交换原理。经过反复的理论推演、现场实测和分析计算,成功实现井筒冻结温度场的预测。其中,冻结壁交圈情况和井帮温度等重要参数,实现了提前1个月精准预测,超前3个月指导性预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保障了三个井筒顺利施工,总工期提前1年多,该项目还获得了煤炭行业工程质量“太阳杯”奖。


    这次经历,让张海骄强烈地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促使他在后来的工作中更加专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真正需求和‘土壤’,一定是在生产现场。”张海骄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喜欢难题,攻克一题实现一次自我超越


    在工作中他发现,巷道支护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的技术参数,各种参数如何选择,一线职工并不十分清楚。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问题,他特地把办公地点搬到了井下生产现场,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专盯,一盯就是一班。现场操作人员劝他:“您先升井吧,我们盯着就行了。”但张海骄态度十分坚决:“拿不出解决方案,绝不升井。”


    就是在这样不解决问题誓不罢休的“固执”下,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最终研究形成了“三高一低”支护技术标准,确保在井下施工过程中,职工有一套标准的操作参数和施工规范。


    在总结经验后,张海骄又对现场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形成了一整套“悬吊组合梁”理论——高预应力主动支护法,并在计算机上开发出数值仿真模型,让支护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实现可视化。当年,张集矿超过1.2万米巷道应用了该技术,煤巷月单进平均提高了近40米,节约支护成本900多万元。


    张海骄专注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在淮南矿区巨厚煤层首次引进“110工法”,革新采煤工艺,矿井成功实现A组煤分层开采“110工法”留巷1460米,不仅减少1460米煤巷掘进工程量,还多采了6万吨优质煤炭,实现经济效益6000万元。


    他还带领团队专注于综掘连续化掘进工艺研究,完成了“综掘巷道连续施工超前支护系统及方法”技术研究,并取得国家专利。该项技术为解决综掘施工效率低,无法实现支护自动化、迎头无人化、掘进连续化等行业难题,提供了设计借鉴。


    张海骄说:“科技创新的真正需求来自基层,而难题就是动力。每当我遇到难题时,都非常兴奋,因为每攻克一道难题就是一次超越自己的机会,也是有针对性高效学习的催化剂,更是一次突破自我的过程。”


    亦师亦友,影响带动年轻同事共同进步


    十余载栉风沐雨、昼夜鏖战,张海骄先后历经工程建设、生产技术、开拓、掘进、综合信息等多个岗位,无论在哪,他始终保持创新热情与工作激情。


    2020年,张集矿信息化自动化综合改造项目正式启动,对张海骄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咱们企业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煤矿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唯有创新,一起进步,才能更上一层楼。”张海骄说,“随着煤矿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自己也要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否则就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了,我不能落后。”


    张海骄总是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要有高超的管理水平、专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他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找来各种业务书籍认真钻研、仔细记录,在学习中遇到问题虚心请教,直到把问题弄懂弄通方才罢休。


    在自身提高的同时,他还不忘“传帮带”。他对自己的技术从不保留,从点滴小事做起,影响着、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作为“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办人,张海骄通过工作室和技术攻关团队协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在张海骄看来,每个人都具有创新创造潜能,只要善于发现,创新无处不在。他对身边的青年职工说:“搞创新,要立足企业发展,重视平凡而细致的大量基础工作,必须要有一股韧劲和舍得付出的劲头。”


    近两年,由他牵头完成的技术攻关项目解决矿井生产实际问题20余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发明专利5项。创新工作室成员、淮河能源集团首批聘任的资深技师代群超谈起张海骄时,非常钦佩:“他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爱创新的人,不仅钻研自身业务领域,还时常跟其他技能大师进行交流。年轻同志遇到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耐心帮助,并指导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让人有一种亦师亦友的感觉。”


    每天的工作临近结束时,张海骄习惯在桌前写一写、念一念或想一想,今天工作还有哪些不到位,明天工作需要准备什么。回想这10多年的工作经历,张海骄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不惧挑战、不畏难题,始终坚定地奔跑在技术创新这条道路上。(车平萍 潘冬)

                                                                            (刊载于2022年06月14日中国煤炭报五版)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