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井下,随着井巷开拓延深,时刻面临不可预知的地质风险:老窑采空区、褶曲、断层、瓦斯和应力异常区、陷落柱……隐藏的地质构造往往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颠覆性的威胁。这类致灾因素具有隐蔽性、时变性、突发性、难探测、难预防等特点,如不能提前探查掌握,有可能形成隐患、酿成事故。
临近岁末,安全工作容不得半点松懈。煤业公司按照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强煤矿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的通知》和集团公司有关部署要求,全面查清隐蔽致灾因素,动态制定治理方案,本土8对矿井全部完成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推动煤矿安全治理由事后管控向事前预防转变,确保实现全年安全目标。
开展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对防范重特大灾害事故、实现矿井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煤业公司通防地质技术部高级主管龙康介绍:“淮南矿区水、火、瓦斯、顶板、地压、地热等自然灾害一应俱全,按照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可能引发的灾害类型,隐蔽致灾因素总共被划分为十一大类,其中断层、褶曲、陷落柱对巷道掘进和煤层开采影响较大,容易引发透水事故的地下含水层、导水裂隙带,容易在采掘过程中引起瓦斯异常的瓦斯富集区,还有就是易发生火灾的采空区、废弃老巷、封闭不良的钻孔等等。”
复杂、恶劣的地质条件,对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煤业公司开展了全覆盖、全方位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要求各矿查明各类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状况、评价控制程度和危害程度,结合矿井未来五年采掘接续规划,制定治理措施和管控方案,最终编制形成了“一矿一册”的《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报告》。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增加了治理方面的内容,对发现的隐蔽致灾因素治理工程进行了规范和强调。“我们根据矿井五年采掘接续计划,精排一年、细排三年、规划五年,详细制定隐蔽致灾因素治理措施和管控方案,为矿井采掘设计、接续规划、重大风险管控和灾害超前治理提供依据。”顾北矿资深主管窦春远介绍。
隐蔽致灾因素不仅要查得全、探得清,还得管得住、治得好。提前查出隐蔽致灾因素,有针对性制定安全管控措施对煤矿安全生产意义重大。以顾北矿为例,该矿对排查出的15项隐蔽致灾因素,逐一制定了详细的治理措施、完成时间等,实现灾害“一网打尽”。特别是水害治理方面,形成具有淮南矿区特色的A组煤开采底板灰岩水害防治“四层网”立体防治体系,不仅为A组煤开采提供了安全保障,还为其他矿井提供了有益借鉴。
如何进一步提升隐蔽致灾因素的治理成效?煤业公司坚持物探、钻探相结合,加大新手段、新技术的应用,采用多种手段查清采掘工作面隐蔽致灾因素并做到相互验证,实现精细、准确探查。同时,配齐配强地质、防治水、防灭火、防突、防冲等专业技术人员。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简单说加强监测预警,就能避免灾害发生,也不是已经开展过普查了,隐患就全部摸清了。”煤业公司通防地质技术部副部长韩必武表示,下一步煤业公司将持续做好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结合煤矿智能化建设,积极推进地质透明化,推动煤矿加强源头管控、精准治理、超前治理,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坚实保障。(陈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