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集团要闻
发展新质生产力 澎湃发展新动能
  • 时间:2024-03-11 08:39:34
  • 来源:
  • 编辑:卫馨
  • “唯一、首批、前列、领先……”这些成色十足的“热词”背后,彰显着企业高扬科技风帆、汇聚创新潮涌的强劲脉动和丰硕收获。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传统企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集团公司抢抓发展机遇,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积极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并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奋力打造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不断发挥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以科技创新之“势”,强高质量发展之“能”。


    攻坚克难 技术创新成为“最大增量”


    在煤业公司朱集东矿1171(1)工作面远程控制中心,负责控制的职工将按钮按下,远处煤机轰隆作响,煤壁破碎,皮带飞驰,“这个智能化工作面,综合自动化率在95%以上,工作面面内作业人员只需4人。”该矿综采二队采煤一班班长王法彬表示。


    作为本土首个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朱集东矿1171(1)工作面在1月份公布的2023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结果中,被评为薄煤层智能综采赛道特等级奖,充分彰显了技术进步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要义就在科技创新,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据统计,仅去年,集团公司荣获省部级科技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11项科技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授权专利122件,8项成果上升为行业标准。


    作为全国典型的地质条件复杂矿区,淮南煤矿水、火、瓦斯、地温,地压灾害一应俱全。想要在“悬崖”上摘得“鲜果”,以技术创新破解生产难题就是必由之路。其中,深部煤炭资源安全开采又是重中之重。


    作为集团公司重点关注的尖端创新领域,深部资源安全开采技术对企业未来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已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煤矿,淮南矿区浅部资源越来越少,从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到第三次大规模建设,矿井越来越深。据初步测算,仅原潘一矿采区千米以下可采资源就有近8.7亿吨。因此,向深部“进军”就成为必然之选。


    2023年10月,由集团公司牵头,与安徽理工大学联合共建的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我国70%深部矿井开采条件与淮南类似,越往深部灾害耦合叠加越严重,淮南的今天就是行业的明天。”揭牌仪式上,10余名院士为实验室建设献计献策。


    “向深部进军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同样是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开展行业基础研究的责任和担当。”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副总经理、副院长王传兵表示,“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贯彻落实集团公司‘三边’要求,聚焦‘深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深部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防控、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和淮河流域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全力做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蹄疾步稳 转型升级焕发新气象


    荧屏之上,一排排整齐的数字闪烁,分布在矿区各处的24个屋顶光伏电站的数据汇聚于此。“这是我们研发的淮矿屋顶光伏电站集中智能运营分析平台,便于随时观察各电站的运行情况。”电力集团潘集新能源建设项目部副经理李安平介绍。


    屋顶光伏较为分散,采用传统方式巡检,职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电力集团针对实际,将各电站设备数据接入云端并进行智能分析。目前已基本实现屋顶光伏电站现场无人值班、平台少人值守,该技术也荣获集团公司首届青工“五小”金成果。


    解决面临的现实生产难题,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出发点、落脚点、中心点。过去一年,集团公司大力推进“三首”研发、“四新”应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在煤炭产业方面,建成7条盾构机作业线,形成直径2.5米、3.5米、4.5米、5.5米系列化盾构机应用矩阵,创造深井TBM施工月进度736米世界纪录;首次建立淮南矿区煤巷围岩等级分类方法,构建“四层网”灰岩水害综合防治体系,保障A组煤开采,为全国首例;软煤顺层定向长钻孔区域预抽技术创行业纪录,发布《淮南矿区A组煤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程技术规范》等18项企业标准。“近三年,集团煤炭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煤巷单进、岩巷单进分别提高20%、19%、33%。”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资深主管刘飞重点提到这几组数字。


    在煤电产业方面,潘集电厂的投产是集团公司“自主办大电”的首个项目。以此为依托,创新动能也进一步迸发。“过去一年我们投入研发资金2625万元,实施‘潘集电厂运行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探析’等科研项目13项。”站在集控中心大屏前,电力集团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刘新峰指着电厂分布地图向记者介绍。


    其中,电厂自动化和智能化建设是一大亮点。继“潘集电厂5G赋能智慧能源”项目上榜2022年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十大创新应用之后,“滁州调峰电厂5G+智慧电厂”项目又被评为2023年安徽省“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案例。


    “我们在完成各项工程节点的同时,同步推进智慧电厂建设,获得了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站在投产不久的1号机组旁,滁州天然气调峰电厂建设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副部长吉杰很自豪,“作为安徽省首个天然气调峰电厂项目,我们还在今年牵头编制了《AE94.3A型燃气轮机技术导则》,由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发布为行业标准,填补了同类燃机行业空白。”


    人才为先 深化改革激发新潜能


    五名年轻科研人员面露笑容,手拿“青年突击队”红旗并排而立,旁边是一项项科研成果简介……在工程院生态实验室内,一张醒目的立牌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个是我们生态实验室成立的‘青年突击队’,成员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工程院党群工作部部长孟建兵介绍道。


    据了解,工程院聚焦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成立了A组煤安全高效开采、煤层气地面强化抽采、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五支青年突击队。“成立青年突击队、定期举办青年科技论坛,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最终目的是要建设以领军型人才为核心、以骨干型人才为支撑、以青年人才为基础的特色人才体系。”孟建兵介绍。


    “第一动力”离不开“第一资源”固本强基。近年来,集团公司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软”“硬”兼施,加快构筑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优秀人才聚集地,创新创造、成长成才在淮河能源已蔚然成风。


    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在青年。


    近年来,集团公司还积极发挥大师工作室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技术人才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工小将”。来自煤业公司顾桥矿综采二队机电班职工沈乐就是其中之一。出生于1999年的他,去年底被推荐参加“天信杯”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得了“综采维修电工”项目一等奖。


    “我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工作室技能大师的悉心教导,更得益于近年来企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人才可以破格提升等举措。”沈乐笑着说。


    为更好完善科研体制机制,集团公司制定颁布科技创新工作管理办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行动方案等制度,在党委工作报告和经理层工作报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


    在资源配置方面,集团公司持续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全面强化激励保障措施。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开辟科技创新“竞技场”。2023年,集团公开发布科研项目149项,员工揭榜53项。畅通操作岗位上升通道,开展首席技师、资深技师评选,“蓝领”也能拿高薪。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还以绩效激励、现场会推广等形式,加快创新成果的推广转化。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共有500余项“五小”成果获得集团公司、省市、行业表彰。仅去年,就有42项成果实现转化,为解决制约安全生产、效率提升的诸多产业发展现实难题提供了“破题之匙”。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处在“六期叠加”中借势而进、乘势而上的关键当口,集团公司将继续巩固深化“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职工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格局;建强高能级科研平台、加强关键技术核心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完善科研体制机制,持续深入构建“1+(1)+3+N1+N2+N”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绿色、清洁、和谐、美丽、安全、高效、智慧、低碳”新时代现代新型能源集团的征程上,步履不停,只争朝夕!(罗坤)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