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集团要闻
【确保安全筑牢基石】“一孔多用”,让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更超前
  • 时间:2024-03-08 08:20:49
  • 来源:
  • 编辑:卫馨
  • 本土煤业创新利用地面区域探查治理钻孔,促进断层治理与防治水相结合,地面治理与井下治理相结合——


    日前,受井下底板灰岩水害及地质破碎带影响的煤业公司潘二矿西四A组煤矸石胶带机巷顺利贯通。该系统巷道的安全贯通得益于本土煤业创新利用地面区域探查治理钻孔,“一孔多用”,超前对该区域隐蔽致灾因素——底板灰岩水害及地质破碎带精准探查、治理的结果。


    隐蔽致灾因素看不见,摸不着,因为隐所以险。矿区历史上瓦斯、水、地质构造带等隐蔽致灾因素诱发的安全事故,是淮南煤矿的“痛苦记忆”。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资深主管刘飞坦言,近年来本土矿井随着开采水平的延深,在水害、断层等隐蔽致灾因素治理上面临巨大挑战。以断层治理为例,今年以来,本土八对矿井平均每月采煤过断层工作面达18个,占采煤工作面总数的78%。


    创新是克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唯一途径。煤业公司创新利用地面区域探查治理钻孔,“一孔多用”促进了断层治理与防治水相结合,地面治理与井下治理相结合,让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更超前更有效。


    “矿井防治水与断层治理机理相近,都是通过注浆封堵地质构造裂隙带。水害地面区域探查、治理的过程,也是对井下地质构造异常区进行精准探查、治理的过程,符合‘一孔多用’实践需求。”集团公司安全监管部副部长周张庚表示,该治理手段难在如何精准地把钻孔施工到关键目的层,重点是精准掌握注浆的压力、流量及浆液配比度……当前,全面推进隐蔽致灾因素防治是深化重大灾害治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确保全国“两会”期间安全生产。


    走进谢桥矿向北2公里处的一座钻井平台——谢桥矿西翼1煤采区开采底板灰岩水害地面区域治理工程现场,钻杆柱入井时发出阵阵响声,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各种器械设备……煤业公司通防地质部副部长党保全介绍,这是目前集团公司依托地面区域探查治理钻孔,一体化推进井下水害、断层等隐蔽致灾因素治理的重点工程,目前正加密钻孔、增加注浆量。“井下采煤工作面从掘进到形成,一般需要2至3年,这就意味着矿井要提前2至3年治理井下灾害,如瓦斯、水等隐蔽致灾因素,须从地面先采取措施,客观形势和国家相关政策也要求我们必须从地面推进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治理。”现场一名作业人员补充道。


    通过地面区域探查治理钻孔,一体化推进井下水害、地质破碎带等隐蔽致灾因素探查、治理,在潘二矿西四A组煤,包括矸石胶带机巷在内的采区系统巷道的安全施工上得到有效验证。治理过程中,施工人员创新采用地面水平定向钻探技术,针对发现的垂向导水裂隙区,通过增加分支钻孔和缩小钻孔间距,对异常区开展水害专项治理;通过对地质破碎带采取分段注浆、多次高压注浆等措施,提高了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在实施地面区域探查治理钻孔、针对性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治理上持续发力,效果持续显现。在发现张集矿1613A工作面底板垂向导水通道后,集中4个地面定向钻孔进行探查、治理,共完成钻探工程量900余米,注浆工程量7600多立方米。同时又从井下增补施工了10个定向长钻孔,对导水通道及周边裂隙进行二次封堵充实。“井下验证表明,治理范围内大的导水裂隙通道、破碎异常带已被封堵,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回采及收作。”张集矿一技术人员说。


    “在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治理上,目前我们从地面通过一个探查治理孔实现了治水、治断层,效果明显。”党保全表示,下一步将创新应用地面钻孔深入井下不同层位开分支,实现顶板治断层、底板治水、本煤层治瓦斯目的,真正达到“一孔多用”的效果。(魏强)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