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文苑撷英
【人生百味】记录这个时代 作者:梅嘉
  • 时间:2023-11-09 07:50:19
  • 来源:
  • 编辑:于晨晨
  • 在第24个中国记者节到来时刻,我又想起了这句话:“现在的新闻纸,就是将来的历史。”广大新闻工作者不是为一姓一家做起居注的起居郎,而是秉笔春秋的见证者。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记者应时刻以此自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力量的源泉。而记者想要写出发人深省、令人感慨、影响力大、推动进步的好稿子,必然要深入一线、贴近群众,为群众执笔,为群众发声。


    “夜色中,长长的铁道被男女老少用瘦削却有力的肩膀扛起,闪光灯照亮了他们的双眼,眼里有着坚定和警惕。”下一刻,这长长的铁道就会被众人翻滚过去。这是1944年,新华社记者李峰在同蒲路忻州南拍摄的一张名为《切断敌人的供给线》的照片。当时,闪光灯上的镁光粉刚在黑夜里闪射出一片白光,这生动的场面就被拍摄进了李峰的镜头。他们刚刚撤离,敌人的炮弹就打了过来。


    如果不是李峰老前辈深入前线、联系群众、贴近群众,这样精彩的画面就如同夜风卷起尘埃一般,在那个黑夜里飞扬而过,静悄悄融入历史长河中,波澜不惊。而今人也就永远不知道,在敌军鹰狼环伺的夜里,那些勇敢的劳动群众,齐心协力,警觉而又果敢地肩扛铁路,切断了敌人的供给线。


    同样的,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又或者是社区走访的第一线、为民维权的第一线、突发事故的第一线、自然灾害的第一线等等,都会看到记者们奔走的身影,而一篇篇察实情、动真情的好稿子,一幅幅妙手偶得的抓拍,应运而生。


    深入一线,并不只是身体冲在一线,而是要让双眼看到最前沿的景象,让耳朵听到人民的心声,让鼻子嗅出有价值的新闻,让心灵紧紧贴近群众。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也要勤于思索、善于思考。要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也要有“手攥求真之笔,养吾浩然正气”的觉悟与素养。这就是我眼中的记者,我们心怀信念,挥洒汗水,用赤子之心为民发声,永远奔走在前。


    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记者。小时候,母亲时常出差,包里也总是装着一支笔和一个本子,像是要随时准备记录什么。要记录什么呢?那时的我并不太清楚,直至后来,母亲给我看了她的剪报册,我才明白母亲记录了什么。那厚厚的剪报册里有母亲写过的每一篇新闻稿件。读着那些稿件,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年轻时,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母亲说,这就是记者,记录时代变化的人。


    母亲的剪报册和母亲的话,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记者,用笔和镜头去记录下这个时代每分每秒发生的一切。我喜欢记者这个职业,喜欢去面对不同的人,听他们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喜欢去面对不同的事,用笔和镜头真实地记录,同时告诉更多的人。


    记得我第一次去基层出采访任务时,心里总是忐忑不已,怕完成不好这次采访任务。母亲看出了我的不安,再一次拿出了她的剪报册。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看母亲写过的稿件,这些稿件既平实又充满力量。母亲说:“不用紧张,真实地去听、去看、去记录。”母亲的话,让我有了信心。在一线的两天时间,我走进现场,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听他们讲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


    返程后,我第一时间把写出来的稿件拿给母亲看。母亲戴着老花镜,认认真真地看了又看,然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说:“比我当年写得要好。”记得刚入行时,母亲也曾告诉过我,作为记者,你今天记录的一切,就是明天的历史。这句话,这么多年一直伴随着我前行。也许是沿袭了母亲的习惯,我总会在包里装一支笔、一个本子;看到新鲜的事物,总会习惯性地举起手机去拍摄。和母亲聊天,她时常感叹时代变化了,我和她的采访方式也变得不同,但我们的采访初心是一样的,真听、真看、真实记录。


    如今,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阅读习惯与时俱进,新技术革命催生了新媒体发展,新闻工作者也从传统报纸记者编辑的单角色,到新媒体全形态多元化的特殊体验,我们有转型时期的机智,也有转身时的那一刻成功的自豪。我们可以告慰自己,时代的进步,我们不曾落伍。在一日千里的社会发展进步更迭中,我们依然是那位永立船头的瞭望者。


    今天,我们依然秉持着字字行行凝聚情义,风风雨雨里追随各路声音,用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笔,用打开的广角镜头,讲述八方故事,留下发展足迹,时代的印记。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