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文苑撷英
【我们的节日·中秋】月是故乡明 作者:苏登芬
  • 时间:2021-09-15 00:00:00
  • 来源:淮河能源报
  • 编辑:胡娜
  •   八月十五更是晴明月圆之日,到了这天,菊黄枫红,晚上的月亮显得格外圆而明亮,高高地悬挂于九天之上。传说月宫里有棵盘古开天时的桂花树,树下张果老倒骑驴背,久久不舍离去,那月宫的仙女仙子似在翩翩起舞。
      故乡的月亮不是悬在天上,而是挂在乡下人的心坎上,“初三初五小月牙”,“十五十六,日落月出”,“十八九,坐地守”,“二十四五月亮头,月亮出来好使牛”,天上何时有月,上弦月、下弦月、圆月、铁月、朗月、运遮月,乡下人心知肚明,了如指掌。
      亲近故乡月是在童年。月白风清的夜晚,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挂在老家的屋顶上,树梢间,如水的清光洒满田间金黄的稻谷上,人景绰绰的村巷,还有那萤火点点的淮河湾。月光下,一群群扎着小辫、剃着茶壶盖头的村娃自由自在地玩耍着,一会儿指着星星,一会儿指着月亮,忘情地唱着纯熟的歌谣:“老婆婆烙馍馍,烙了一个又一个。香甜可口人人爱,可当点心能管饿。里面是红糖,外面是芝麻。外脆内嫩香满院,就像月亮天上挂。”一串歌儿一患笑,这边唱罢那边又起。“老婆婆烙馍馍,三个大钱丁各各。老爷爷打烧饼,三个大钱一丁丁。”“大月亮、小月亮,打开后门清衣裳,金盆洗、银盆浆,打扮哥哥上学堂……”稚音如蜜,如弦似琴。孩子们指着月亮看做自己伙伴,乡村的月夜变得如此鲜活。
      故乡的月亮不会长大,月亮抚摸过的乡娃娃日渐出脱成如花似玉的姑娘和憨实的后生。此时是乞月为媒,化月为情。月上柳梢头,便有一对对青年男女躲开家人视线,钻进竹园、树林。演绎着《半个月亮爬上来》、《月光下的凤尾竹》那样美。又好像是一只在空中抛掷的绣球,传递着爱恋,传递着柔情蜜意。
      故乡月是村里人的灯。农收时节,白天,背着太阳,面朝黄土背朝天;夜晚,背着天灯,睡半邻长,起五更、领受着月婆婆对大自然的恩赐,沟、渠潺潺的石桥下,女人们赤裸双脚,麻利地搓洗着衣服。入院的月华把汉子们唤醒,惦记着看湾犁田,西湖种豆,月光下乡村野地,一声声牧鞭在夜空中爆响,翻卷的泥浪抖落出厚实的欲望。老人们更不愿浪费光阴,披着夜露在月亮地里,剥着到手的花生、玉米。
      故乡的月,是一枚永不褪色的宣传画,贴在乡村村口,寄在手机上,发给远方的亲人。乡愁如烟,在外的游子仰望窗前的月,如遇亲人,虽身在异乡,永远隔不住情怀。在月的清辉中,似乎看到家乡的庭院。心中更为思念的是:故乡因有月光普照而富有诗情画意,故乡因沐浴月华而充满生机和骄傲。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