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史海钩沉
淮河心语| 淮南地区近代煤矿的诞生
  • 时间:2021-04-11 00:00:00
  • 来源:淮河能源报
  • 编辑:汪瑞
  •   清朝末期,大通属于凤阳府怀远县管辖,那个时候,土地贫瘠、村落稀疏、满目荒凉、交通闭塞。时势造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不毛之地,不经意间后来成为淮南煤矿的发祥地。
      大通地区煤炭开采可追溯到清朝中叶。据当地人传说,大通赵家大山北面的山脚下,只要遇到暴雨就流出黑色的山洪,人们推测可能是地下埋藏着煤炭的缘故。当时,乡人用土窑采取煤炭,主要用于手工作坊和做饭取暖。鼎盛时期,大通地区土窑有120多处。
      大通地下有煤炭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传遍十里八乡,引来众多的“淘金者”。距大通以西六十里地的寿春镇(也就是今天的寿县),当时寿春镇武官杜兴远听到这个消息很感兴趣,便动了投资发财的心思。经过多时策划,筹得银元三千,雇工百余人,来到大通赵家大山倪家圩动土开挖。由于杜兴远不懂采煤之法,雇来的农民全凭苦干蛮干,东挖一个坑,西掏一个洞,挖出来的全是煤渣,不能引火燃烧。一直挖到第二年春天,资金消耗殆尽,不得不收兵回营。
      1897年,对于淮南煤矿来说,是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具有近代开采方式雏形的淮南煤矿由此诞生。
      事情的由来十分富有戏剧性。据说,杜兴远开矿失败后,终日郁郁寡欢,以酒浇愁。作为同僚和乡党,寿春镇营务处兼巡防统领徐吉忠登门看望,交谈中了解到了开矿的原委,萌生了继续开矿的念头。在征得寿春镇总兵韩晋昌认可后,年轻气盛的徐吉忠筹资银元二千,雇工数十人,踌躇满志地带领一批人马来到大通,办起了官窑,年产煤炭1400多吨,所产煤炭除就地少量销售以弥补军饷不足以外,大部分煤炭供寿春镇兵营及官府使用。
      之所以说,具有近代开采方式雏形的淮南煤矿由此诞生,因为徐吉忠吸取了杜兴远和其他人开矿失败的经验教训,他根据大通当地地质水文和资源禀赋情况,按照近代煤矿的生产方式来开矿。包括:地质勘查、井筒开凿、开拓布置、支护、运输、通风、照明、提升排水等八个环节。受当时物资条件和技术手段的局限,尽管这种生产系统十分原始和简陋,但毕竟具备了近代煤矿开采方式的某些基本要素。
    虽然到了1900年,徐吉忠开办的官窑,因井下透水无法排干从而停办,但是却引发了后续一些煤矿的开发建设。徐吉忠因第一个开办近代煤矿,从而成为淮南地区近代煤矿的开山鼻祖。
      1909年,怀远县经营煤炭的大商家林文瑞向清政府农工商部申领探矿执照,淮南矿区有史以来第一个按近代方式组建的公司—商办大通煤矿公司正式运营。
      1923年,大通煤矿公司各方股东邀集50万元股本组成“承办大通煤矿上海保纪矿务实业有限公司”,以租赁的形式承办大通矿,公司总部设在上海。
      1929年,保纪公司承办大通矿即将期满,经双方股东会议商定,创立“华商大通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在上海股票交易所发行股票14000股。
      1897年至1929年,淮南地区煤炭开采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由民窑到官窑、由手工作坊到机器化工场、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由非正规生产企业到规范化公司,逐步形成了具有近代开采方式雏形的煤矿企业,淮南煤矿由此正式登上中国煤炭工业的历史舞台。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