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史海钩沉
淮河心语丨潘谢矿区大会战
  • 时间:2021-05-23 00:00:00
  • 来源:淮河能源报
  • 编辑:汪瑞
  •   1973年11月1日,潘谢煤田潘集一号井破土动工,拉开了淮南矿区解放以后第二次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 
      1955年,按照国家地质普查统一规划,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三二五队和华东煤田地质勘探局一二0队相继在淮南煤田以北广大地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1959年12月,形成了潘谢煤田综合普查地质报告,初步探明面积约84平方公里范围内,-800米以上煤炭储量22.8亿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潘谢煤田”的概念。
      1958年10月,为进一步缓解华东地区煤炭紧张矛盾,解决淮南老矿区煤炭生产接替问题,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开发潘谢煤田。1959年11月,淮南矿务局开始潘谢矿区筹备工作。1961年12月,由于国家处在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潘谢矿区建设第一次下马。1968年7月,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批准潘谢矿区审批决议书,由于处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审批设计被搁置起来,致使潘谢矿区建设第二次下马。
      1969年6月,安徽省向国务院呈报关于开发潘谢煤田的建议。1970年1月,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的余秋里听取汇报时,明确表示潘谢煤田作为优先安排的开发项目。1973年6月,燃料化学工业部决定把两淮煤炭基地建设作为全国重点会战项目之一。同年6月,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正式启动两淮煤炭基地建设大会战,潘谢矿区终于步入开发建设的快车道。
      1973年11月1日,在潘集一号井开工仪式上,时任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李任之指出:潘集一号井进行试验性打井能否成功,关系到整个潘谢矿区的开发建设。打好了一片红,打不好是个黑窟窿。经过近400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潘集第一煤矿终于在1983年12月26日建成投产。这是潘谢矿区开发建设的第一座丰碑,为以后其它矿井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潘谢矿区开发建设捷报频传、好戏连台。潘一矿的竣工投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加快了其它矿井开发建设的速度。自此以后,年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二号井于1989年12月2日竣工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的潘集三号井于1992年11月1日竣工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400万吨的谢桥矿井于1997年5月14日竣工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700万吨的张集矿井于2001年11月8日正式投产。至此,潘谢矿区开发建设,胜利完成了历史性跨越。
      潘谢矿区开发建设28年间,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创造了一项项崭新记录,先后研究试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40多项。其中,10个项目为国内首创,5个项目受到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个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潘谢矿区开发建设28年间,广大建设者告别亲人,远离城市,在严寒酷暑下打井,在荒郊野外上创业,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参加潘谢矿区大会战的30多个矿建施工队伍,共有104个队次达到了国家等级队水平、15个队分别刷新淮南矿区建井史上月单进记录,各种先进模范人物层出不穷。
      作为潘谢矿区开发建设的标志性矿井,张集矿打破旧模式,采用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工期短、质量优、投资省、效率高的新路子,彻底改变了淮南煤炭基建系统“工期马拉松、投资无底洞”的形象,被煤炭部誉为“新世纪的样板矿井”。在某种意义上讲,张集矿既是集潘谢矿区开发建设20多年经验之大成,也为以后淮南矿区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3年11月1日潘集一号井破土动工,到2001年11月8日张集矿竣工投产,潘谢矿区历经28个春秋的持续开发建设,基本建成了中国东南部地区最大的优质煤炭生产基地,谱写了老矿区建设现代化矿井的新篇章。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