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新闻中心
【砥砺奋进这十年】“数智”赋能生产方式“蝶变”
  • 时间:2022-08-31 10:32:58
  • 来源:淮河能源报
  • 编辑:魏嘉佚
  • 鼠标轻轻一点,采煤机依次启动记忆割煤,人在控制台,机在头面采;远程集中控制和智能巡检机器人的运用将巡检人员从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与生产深度融合,一部手机实现了井上井下无线通信全覆盖……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智能化建设,正潜移默化地激发集团公司生产方式发生“数智蝶变”。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稳步推进“四化”融合、七措并举,提高生产效率,力推生产方式转变,解决战术落后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要求,“带头上、尽快上、必须上”相关要求,主动顺应新科技革命时代趋势,牢牢抓住“数智”时代战略机遇,瞄准新技术前沿,坚定不移走信息化、智能化之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指尖采掘提双效

    ——采掘作业更智能化


    走进顾北矿调度室,13521采煤工作面在大屏清晰显示。“开始进行截割作业……”随着调度发出指令,操作人员轻点总控台按钮,通过监控屏幕,数百米井下,破碎机、转载机、采煤机等设备有序启动,一台台支架按照程序自动完成推溜、降架、拉架……原煤被快速截割,汇入煤流,奔向地面。如今,采煤工人坐在地面或井下集控台远程操作,指尖鼠标轻轻点,“乌金”井下滚滚来。


    张集矿职工监控2.0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运行情况。


    这是集团公司2.0智能化工作面日常生产的场景。“智能化让我们尝到甜头,如今采煤真得劲!”该矿综采一队班长李柱赞不绝口。


    采煤“得劲”,“得”益于智能化技术不断升级。该队回采的13521工作面是智能化工作面的2.0升级版,采用“采煤机记忆截割+支架自动跟机+人工远程视频监控干预”智能化工作流程,带来生产效率极大提升。“如今我队用工减少到96人,平均年累计回采390万吨。”该队队长王辉说。


    早在2015年,那时,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还只有3个。集团公司敏锐地意识到,煤矿智能化是生产方式转变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在这一年的12月份,淮南矿区首个1.0智能化工作面在张集矿试采成功,不仅实现淮南矿区采煤智能化技术零的突破,更标志着企业从此走上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智能化开采新时代。


    智能化开采从1.0版铿锵起步,再到2.0版全面升级。近年来,本土煤业先后在张集、顾桥、顾北等矿相继建成9个2.0智能化工作面,有力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西部矿区持续保持着“一个矿一千人一千万吨”的智能化高效生产格局,煤炭开采愈发智能高效。


    如今,谢桥矿掘修一线职工在井下稳坐驾驶舱内,专心操纵着掘进机、锚杆钻车、液压钻车、巷道修护机等先进装备,掘、支、护、运等工序一气呵成。


    “我矿创建岩巷综掘作业线后,不仅提升了施工效率,更是改变了岩巷掘进‘拼刺刀’模式,施工更安全高效。”该矿生产技术科副科长朱才坤说。


    巷道掘进技术与装备水平直接影响着煤炭开采效率。立足解决矿井生产瓶颈问题,在掘进自动化、智能化领域,企业大力引进先进适用装备和技术,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持续加强科研攻关,拓宽盾构机适用范围,全面推广岩巷综掘作业线、巷修机械化作业线,掘开修工效水平有效提升。


    淮南矿区地质条件复杂,为了让盾构机这个“土行孙”啃下岩巷这块硬“骨头”。早在2015年1月,集团公司首创国内双突煤矿硬岩盾构机落户张集矿,最高月进尺560米,创造了硬岩掘进纪录。从此,淮南矿区开辟了自动化岩巷掘进新天地。


    经过企业多年来的科技研发与生产实践,去年,世界首台在立井应用的直径2.5米盾构机又在张集矿创造了圆班41.6米、月度516.6米的国内小型盾构机进尺新纪录。“该型盾构机成功应用,把岩巷掘进单进效率提高了5至10倍。”该矿开拓七区高级主管王宣光表示。


    近年来,集团公司智能化建设推动生产方式全面提速,煤矿全员工效、煤巷单进、岩巷单进稳步提升,企业在采掘智能化发展道路上愈发坚定有力。


    设备换人安全高效

    ——辅助专业更自动化

    日前,西部矿区色连二矿保供队为该队机电检修工曹金飞分配了一位“新同事”。


    “‘新同事’不仅聪明,还任劳任怨,主动为我分摊了大量工作。”曹金飞神秘地笑着说。原来,这位任劳任怨的新同事叫“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够实时采集存储传输现场的图像、声音、温度等数据,自动分析,及时预警。


    “以前井下巡检,我要亲自去听、去看、去摸,费时费力,存在一定安全风险。有了这位‘新同事’,在地面控制室就可以操控,如今,安全有了更大程度保障。”曹金飞笑着说。


    色连二矿智能巡检机器人在井下中央变电所巡检。


    机器人在井下巡检、生产作业等领域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是企业不断提升智能化运维水平的显著体现。多年来,集团公司针对特殊岗位特点与作业需求,围绕智能化辅助技术和远程操作等课题,不断加快智能化装备研发生产。通过依托工程院智能装备制造产业优势,陆续完成了固定值守机器人、轨道巡检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的研发与制造。


    这些智能化装备在本土与西部矿区陆续“上岗”,在井下巡检、岗位值守、原煤洗选等领域大显身手。以智能装备运用为基础,企业全面提升了矿井感知、数据处理、智能控制等能力。


    不仅是智能设备在井下的广泛运用,如今,井下辅助运输也搭乘了生产方式转变的“快车”。“用上了单轨吊运输,物料从天上飞,安全省力,效率提高一大截。”日前,在张集矿东一11-1(3)采区,运输一区单轨吊司机陈东阳开心地介绍使用单轨吊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集团公司建成22条单轨吊网络化及89条连续化运输线,运输里程超过180公里。其中,张集、谢桥、朱集东、潘二(潘四东井)等矿全面实现主要斜井“无绳化”目标。


    如今,单轨吊网络化运输已成为矿井辅助运输主角。“不仅如此,顾桥矿东区单轨吊+无轨胶轮车运输系统建成后,将实现‘单轨吊+无轨胶轮车’运输新模式。”煤业公司机电运输部副部长陈宝震表示。


    为紧紧抓住“数智”时代发展机遇,集团公司充分利用智能化装备和技术,稳步提升企业集成调度、远程操作、智能巡检、智能运维水平。如今,本土煤业“十大系统”实现远程集中控制,整合岗位600人;西部矿区建成了矿井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做到井下泵房、变电所无人值守及皮带运输等生产系统集中控制。


    今年,集团公司将全面实现地面注氮、供电、压风、水处理等车间远程集中控制,加快实现“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目标。

    矿山脉络被打通

    ——生产管理更信息化


    近日,顾桥矿信息中心副主任侯晓东正在井下用随身携带的防爆手机与地面进行视频通话,整个通话期间画面清晰流畅。“由于WiFi6具有一定绕射能力,通过井下WiFi6基站发射的无线信号,走在任何一条巷道,井上井下能随时保持通讯。”侯晓东介绍道。


    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是建设智能化矿山的神经与脉络。2020年3月,集团公司信息化推进大会召开,正式拉开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序幕。依托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集团公司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顾桥矿、色连二矿与张集矿、唐家会矿、泊江海子矿分别被列入国家、省级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企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走在了行业前列。


    在推进智能化过程中,西部3对矿井已建成井上井下“万兆工业主干网络+无线WiFi+5G”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矿井万物互联奠定基础。顾桥矿等本土矿井建成核心万兆环网、地面千兆环网、井下万兆环网三套子系统,实现数据融合互通,经活脉畅,有力保障未来智能化、信息化服务能力。


    唐家会矿职工通过综采工作面数字孪生监控系统实时查看井下生产状况。


    坐在地面调度指挥中心,西部矿区唐家会矿调度员齐鹏打开GIS一张图信息平台,井下及地面各种实时数据立刻呈现在大屏。“智能化建设让‘数据跑腿’,鼠标一点,实现一屏观全域、一键统全局,再也不要频繁拨线给各单位进行‘电话轰炸’了!”齐鹏自信地向记者演示着该矿各种数字模型。


    如今,打开本土与西部矿区GIS一张图信息平台,就能实时精准感知矿井安全生产、地质测量、防突、人员定位等十几个系统的“脉搏”与“心跳”。“GIS一张图信息平台使矿井‘家底子’变得更直观可视,为安全生产提供了高效便捷信息化服务手段。”煤业公司生产技术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样,近年来,大量前沿信息技术在煤矿透明地质、原煤洗选、能耗管理等安全生产、经营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唐家会矿利用“5G+智慧矿山”技术,构建了井巷工程、三维地质、各异常区等数字模型,建成行业领先的透明地质保障系统,为智能开采装上了“千里眼”。本土煤业潘集选煤厂建成“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安全、智能监控”四大系统,实现精煤洗选全流程化智能控制,智能化水平和效率处于全国行业前列。


    信息化、智能化是当今能源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核心内涵,代表着能源产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展望未来,集团公司将继续瞄准“数智”技术前沿,加快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必将实现2025年国家关于煤矿采掘、开拓、地质保障、运输、洗选等生产系统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等目标任务,通过生产方式根本转变,有效提升矿井生产质量、效率和资产运营水平。  (王斌)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